工地剛拆封的pe管,外壁布滿細長劃痕,監(jiān)理一句“不合格”直接退貨,損失運費還耽誤工期。劃痕看似小事,卻是材料先天不足的警報。今天把行業(yè)閉口不談的4個避坑技巧一次講透,讓你下次采購不再踩坑。
一、看顏色回光:回料管自帶“磨砂濾鏡”
原生PE粒子像牛奶般潤澤,在強光下會反射均勻柔光;摻了回料的管子表面發(fā)灰,光澤呈碎片化,用手機手電筒貼近照射,可見無數(shù)針孔狀暗點。記住,顏色越藍越艷的“PE100”越要警惕,染料常用來掩蓋回料色差。
二、摸內(nèi)壁顆粒:雜質(zhì)藏在看不見的地方
割下5厘米管段,把手指伸進內(nèi)壁來回刮擦。原生料觸感像濕皂面,細膩無阻力;若摸到砂紙般顆粒感,多半是鈣粉或滑石粉填充過量,這種料脆性大,搬運中輕微摩擦就留下劃痕?,F(xiàn)場可帶一只一次性PE手套,摸完翻過來檢查,手套拉絲說明內(nèi)壁含雜。
三、折斷面聽聲:韌性差的一折就碎
取200毫米短管,常溫下對折180°。原生料可反復對折3次以上,斷面呈銀白色拉絲,聲音低沉;回料管一次折斷,斷面平整且“咔啪”脆響,像干樹枝。脆管在工地拖拽時,砂石瞬間成為“美工刀”,劃痕自然少不了。
.jpg)
四、量壁厚公差:偏薄部位最先破相
用0-25mm數(shù)顯千分尺,在同一截面測4個點。國標PE100級SDR11系列允許±0.3mm誤差,若實測差值>0.5mm,說明模具溫度不均或牽引速度不穩(wěn),薄壁處先被磨穿。把最薄點標記后做砂紙摩擦實驗,50次循環(huán)后若劃痕深度>0.1mm,直接淘汰。
Bonus:合同里加一句“劃痕深度≤0.05mm,拒收”,讓廠家把風險寫進價格,比事后扯皮更有效。
PE管劃痕不是運輸粗心,而是材料本身抗磨指數(shù)不及格。記住“看光、摸壁、折段、量厚”四步,30秒驗貨,把回料、填充、工藝缺陷擋在倉庫外,工程驗收一次簽字通過。
